名詞:賀歲喜劇
英文:The Spring Festival Comedy
時期: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
地域:華語電影
代表人物:許冠文、馮小剛、周星馳、鈕承澤
相關(guān)電影:[半斤八兩](1976)、[甲方乙方](1997)、[艋胛](2010)、[人在囧途](2010)、[泰囧](2012)、[西游之降魔篇](2013)
——基本釋義——
?、?0年代興起的香港喜劇類型電影
②許冠文、馮小剛為代表的人物
——詳細解釋——
“賀歲”一詞源自戲曲傳統(tǒng),本是臨近農(nóng)歷新年,名角名家不計報酬、搭臺匯演以饋觀眾一年支持的行為。
香港電影延續(xù)這一傳統(tǒng),在農(nóng)歷新年前后,上演群星薈萃的合家歡喜劇(圖為[家有喜事]劇照)
1976年的圣誕前夕,中國香港影壇的許氏四兄弟(許冠文、許冠杰、許冠英、許冠武)推出了一部喜劇[半斤八兩],票房達到驚人的853萬。
除了不斷刷新票房紀錄的傲人成績外,更重要的是,從此,香港電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賀歲喜劇片
賀歲喜劇片這一華語電影特有的電影類型也由此誕生。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,賀歲喜劇算得上是導演和演員的票房試金石。
80年代,香港的新藝城電影公司在推出賀歲喜劇上,可謂戰(zhàn)績卓著,[最佳拍檔]、[開心鬼]系列便是其排頭兵(圖為[最佳拍檔]劇照)
后來,成龍、洪金寶、周星馳等人相繼加入戰(zhàn)局。洪金寶帶領(lǐng)“五福星”大搞功夫喜劇;王晶將香港的世俗喜劇推向一個極端。
1995年,成龍的[紅番區(qū)]將“賀歲片”的概念引入內(nèi)地
進入21世紀,香港電影人北上,將港式賀歲喜劇與內(nèi)地觀眾需求相融合,燉出全新的新春喜劇大片(圖左為[西游伏妖篇]海報、圖右為[功夫瑜伽]海報)
1997年,馮小剛的一部[甲方乙方]算是開了中國內(nèi)地賀歲喜劇之先河。與港式喜劇的鬼馬、無厘頭不同,京味兒十足的馮氏喜劇講究情節(jié)的荒誕,臺詞的譏諷,與人物的貧嘴。
此后,馮小剛一系列的賀歲喜劇,成了中國人每年必不可少的元素(左至右:[大腕]、[手機]、[天下無賊])
2010年,徐崢、王寶強這對“驢友”的 [人在囧途]將內(nèi)地賀歲喜劇發(fā)揚光大。影片將春運、農(nóng)民工討薪等觀眾非常熟悉的內(nèi)地元素,詼諧夸張地呈現(xiàn)出來。
[人在囧途]是一個有本土情懷的故事,它的“接地氣”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
2012年的[泰囧]則將這份“接地氣”發(fā)揮到極致。一個拘謹孤傲的“成功人士”和一個大大咧咧的“樸實平民”之間,由身份知識的差異,帶來的誤會和碰撞,是喜劇的經(jīng)典素材。
再加上地域特色(內(nèi)地和泰國)獨有的元素做笑料,故事自然也就更有趣和接地氣了。
[泰囧]的票房最終達到了12億,是首部突破10億大關(guān)的國產(chǎn)影片,創(chuàng)造了華語影壇票房神話而它的制作費用僅為3000萬
然而,賀歲喜劇對于中國臺灣電影來說,卻是一個新鮮詞,它幾乎伴隨“太超過世代”(著名影人焦雄屏對魏德圣、林書宇、鈕承澤等一批臺灣生力軍的代稱)的崛起而一同成長。
臺灣地區(qū)的電影市場本就有限,賀歲檔和平時也沒什么兩樣
直到2010年春節(jié)期[艋胛]的熱賣,打開了這個市場的空缺,之后一堆諸如[雞排英雄]、[陣頭]等賀歲喜劇蜂擁而至,特別是后者的票房神話,更讓很多電影人對正宗“臺灣味道”的電影開始充滿信心。
而由夜市、天后宮、“三太子”人偶裝扮、街坊鄰里、閩南語對白、底層小人物等等元素構(gòu)成的“接地氣”類型電影,仿佛就和“賣座”劃上了等號。
與香港、內(nèi)地不同,中國臺灣的賀歲喜劇形式上走夸張路線,骨子是濃濃的“鄉(xiāng)土氣息”
有趣的是,香港賀歲檔本指的是農(nóng)歷春節(jié)檔期,不過到了內(nèi)地,則是指從元旦之前到春節(jié)之后的長檔期。
同時,因為賀歲喜劇的票房容易火爆,這一類型片也越來越成為各大電影制片公司的必爭之地。而“賀歲喜劇”也不再純粹地符合賀歲的意義,更多成為發(fā)行方的宣傳需要。